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旅游论文范文

农业旅游论文范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范文第1篇

根据消费决策的五阶段学说,广东省省内客源休闲农业旅游决策过程具有如下的特点。

1.1问题识别阶段问题识别阶段是消费者感知到实际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存在差距,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欲望需要满足。根据数据分析(见表1,下同),在问题识别阶段,选择休闲农业旅行的动机主要有体验农家生活,回归大自然,占整个有效样本的42.4%,其次有31.2%的旅游者选择休闲农庄游是为了放松身心,缓解城市工作生活的压力之感,还有10.8%的消费者,选择动机是通过休闲农业游教育下一代,让孩子们懂得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之美。另有少部分消费者应工作接待需要或了解各地岭南文化而选择休闲游。

1.2信息收集阶段旅游产品的消费选择必定要经过信息收集阶段,在这阶段,需明确消费者信息来源的渠道。当今消费者最主要的信息渠道是网络,这说明在商业信息渠道选择中,网络已经取代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的信息渠道成为旅游者获取休闲农业旅游信息的主要来源。在非商业渠道选择上,亲朋好友的信息来源因为具有较强的可信度,有近三成的被调查者选择。

1.3评价方案阶段广东省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休闲农业,已发展相当数量具有一定规模、兼顾当地农业特色、有较强市场吸引力的休闲农庄,如顺德长鹿农庄、番禺的祈福山庄和万亩葵园、深圳光明农场、珠海农科奇观等。各地休闲农业经营者展开浑身解数,抢占省内客源市场。然而,旅游者对休闲农业目的地的选择有自己的评选标准,根据本项调查,消费者在休闲农业旅游中,影响他们评价和选择具体的旅游目的地的因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依次是:旅游设施、景点位置、旅游时间、旅游产品价格。

1.4购买决策阶段在购买决策阶段,本研究主要在出游时间、出游频率、休闲农业旅游花费、出游方式等方面予以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消费者喜欢利用短时期的闲暇时间进行休闲农业旅游,主要包括周末和国家法定短假期;在出游频率上,有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每年休闲农业旅游的次数在四次以上,这说明对大多数50岁以下的城镇居民而言,休闲农业旅游是最主要的旅游方式;出游方式上,有近四成的消费者选择公共交通近距离旅游消费,自驾游的比例也很高,占了32.3%,这说明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要完善公共交通方面的建设,在目的地建立公共交通站以及大型停车场,满足越来越多的游客对旅游交通便利的要求;在休闲农业旅游花费上,有七成以上的被调查者所有的花费低于500元,由此可看出,在旅游市场,相对于出境游、名胜游等档次高的旅游项目,农业休闲旅游及相关的产品在消费者眼中档次较低。

1.5购后行为阶段游客到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游览结束后,会对整个旅游活动有一个主观的评价,从而形成对该次旅游的满意度。顾客是否满意会用相关的态度和行为进行表示,三成左右的被调查者对刚旅游过的农业休闲目的地有重游意愿,只有四成的被调查者有正口碑,会对周围的亲朋好友介绍休闲农业旅游的好处。由此可看出,广东省内客源对本省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满意度不高。这说明广东省的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不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期望,消费者认为不满意的方面主要包括:采摘的农产品质量没有想象的品质好,位置偏、交通不便利,目的地旅游设施较少、配套不齐全,相关的服务落后,价格偏高等。

2结论和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建议

2.1结论在研究中可以看出,休闲农业游客源主要来自于城市的工薪阶层,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一日游”或短途旅行。他们主要通过网络及亲朋推荐选择相关农业休闲旅游景区。景区景点的可赏可玩性对游客的影响比较大,他们旅游的主要动机因游客类型而异,单身白领主要为了放松身心,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减负。而家庭式的游客是为了在游玩的过程让下一代了解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和自然界的亲身经历。游客在休闲农业旅游的花费普遍较低,多数人在500元以下。游客对休闲农业景区的重游率和好感度也不高,实际体验与游客预想存在着一定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游客对休闲农业的选择。

农业旅游论文范文第2篇

1、彩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观光农业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产品为前提,彩色农业旅游作为观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往往不同程度的融入到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历程。农业观光的雏形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西方国家,70年代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产业规模,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在我国改革开放较早的沿海地区。本阶段的观光农业往往依托良好的农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经济环境条件,将本地特色产业与观光旅游结合在一起。虽然本阶段观光农业中的彩色农业旅游景观效果不明显,但是构建具有特色的农业景观客观上促进了彩色农业旅游的萌芽。例如1987年在成都郫县农科村诞生全国第一家农家乐,1988年深圳创办了荔枝采摘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农业旅游的初步发展,农民的思想正慢慢转变,传统农业也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6]。90年代之后,全国各地纷纷仿效,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最为活跃。1996年初,仅广东上规模的观光农业景区就达40余个;而北京的观光农业项目已达到129个,其中重点项目62个[7]。随着各地观光农业旅游的不断发展与规范,观光项目也向多样化、专业化、综合化发展,其农业景观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得到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彩色农业旅游的表现形式也更为明显,农业旅游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倡导开展农业旅游和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活动,逐渐扩大规模[8]。2004年,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首批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拉开了我国各个省份和地区的观光农业旅游向品牌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的序幕。截止到2005年末,我国总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遍布全国31个省市,在农、林、牧、副、渔各业中树立起了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样板[9],如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衡水邓庄农业科技示范园、成都龙泉驿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乌兰察布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长岛渔家乐和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等。截止目前,虽然直接以彩色农业旅游品牌的观光农业项目相对较少,但是越来越多的观光农业都体现了彩色农业旅游的魅力,如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四川武胜县橙色农业旅游项目、成都新津县花舞人间旅游景区、绵阳国际香草庄园以及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农业节庆活动等。随着我国观光农业迈入规范化、品牌化、主题化、文化化和科技化的时代背景下,彩色农业旅游景观的表现形式将越来越突出,彩色农业旅游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例如:成都市双流县2006年推出的锦绣东山彩色农业旅游项目;2012年8月,重庆铜梁县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4亿元打造出“重庆铜梁彩色观光生态园”。

2、彩色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1)彩色农业景观特色不明显,旅游经营活动内容单一农业景观视觉美学价值下降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农业景观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景观所取代。彩色农业的发展丰富了农业旅游景观的类型,造就出独具特色的彩色农业旅游景观,更加符合城市居民的旅游审美消费习惯。然而,当前以“彩色农业旅游”为主题的观光农业旅游目的地还鲜为人知,这也反映出彩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特色不明显。一方面,虽然彩色农业景观、彩色农作物陆续出现于现代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中,然而关于彩色农业旅游景观的科学研究、规划、开发等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彩色农业景观特色缺乏。由于农业种植结构比较混乱,未能深层次的挖掘彩色农业旅游景观塑造的意境与相关产品的开发,多数彩色农业景观主题定位不明确,彼此之间单纯模仿。另一方面,我国多数彩色农业旅游仍然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与营销,其旅游目的地经营还停留在观花赏果、、唱歌等常规娱乐休闲活动,缺乏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强的娱乐活动,这直接导致游客在目的地逗留时间短、消费结构不合理等相应问题。(2)文化挖掘深度不够,主题特色不鲜明我国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旅游娱乐休闲产品的开发不足或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等,限制了农业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也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游客追求个性的心理需要。当前,虽然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景观效果、服务质量较以往有很大程度提高,但是这种企业化、标准化的经营服务模式理念往往由于缺乏文化支撑,很难给游客留下难忘的体验。此外,多数的观光农业旅游目的地未能认清自身实际情况,盲目开发、照搬套用,致使彩色农业旅游目的地在主题形象定位上无法有效区别于周边的花卉基地、农业观光园等农业旅游产品,这难以对乡村旅游消费市场形成持久吸引力,究其根源在于对地方主体文化挖掘不够,地域感缺乏。(3)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延伸不足目前已形成的观光农业总体规模小,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缺乏综合性的观光休闲农业场所,休憩服务设施不足[10];这对彩色农业旅游发展而言更是如此。首先,由于彩色农业在我国仍属一个新事物,彩色农产品的规模发展与推广仍需时日,这就直接造成彩色农业旅游资源的产业规模较小。其次,由于彩色农业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所以在其基础上发展旅游未能形成带动农业与旅游要素互动发展的链条关系。最后,当前彩色农业旅游也呈现旅游功能的低端化、消费的低层次化倾向,这不但会直接减少投资者的收益水平,更重要的是容易使景区陷入一个低消费、低收益、低投入、低消费恶性循环的怪圈。(4)旅游季节性明显,设施设备闲置严重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季节的影响,农业旅游具有明显的旅游淡旺季,彩色农业旅游也是如此。如成都龙泉驿区在每年3-4月份桃花盛开的时间,平均每天接待游客6-8万人,其中部分景点更是存在超负荷接待局面,然而到花期结束后,景点游客又寥寥无几。对于彩色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言,淡旺季的差异给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生态等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由于彩色农业旅游也具有年经营时间短,且多数彩色农业旅游目的地由于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的规划,这直接导致旺季时车水马龙,部分景点存在超负荷接待局面,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压力大,且游客旅游体验质量降低,本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淡季时门庭冷落,又造成了旅游设施的闲置和投资的不经济。

二、彩色农业旅游发展对策及前景

1、彩色农业旅游发展对策(1)创新旅游产品开发,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创新贯穿彩色农业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研究、主题构思、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产品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首先,对彩色农业旅游景观资源的创意开发是培育优质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基础。例如:对同一地域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与排列或引进彩色农作物及具有特色和观光效果较好的农作物塑造“彩色”景观效果,给游客以全新的观光感受。其次,彩色农业旅游产品定位不仅在于以市场、以产品为导向,更要通过对彩色农业旅游产品内容的创新,实现创造市场需求和引领市场消费。例如:日本北海道的富田农场园内种植花卉多达一百五十种,从每年4月花季开始,直至10月中旬,游人络绎不绝。通过对彩色农业旅游资源进行多视角、多切入点的规划和开发吸引游客参与体验,有利于提升目的地的吸引力。最后,彩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不仅要解决产品的鲜明性、创新性和独特性,还要增加游客对产品的感知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以形成彩色农业旅游产品品牌。(2)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文化是打造彩色农业旅游产品差异性的核心元素,也是保持彩色农业旅游产品持久竞争力的核心所在。第一,深入挖掘本地农耕文化的价值内涵,关键在于依托区域目的地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锻造自己的亮点,借助于物质手段进行充分展示,使游客在一饱眼福的同时,也能增广见闻;第二,因为彩色农产品集观赏性、食用性、保健性于一身,所以加强对旅游节庆、美食文化、民间工艺、民间艺术、耕作文化等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提升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品质;第三,加强对彩色农业旅游场景的构建研究,它主要指以气候、天象为基础,以彩色农业旅游景观资源为载体,突出环境特色和景观特色,以独特的彩色农业文化氛围营造为特点以及具体旅游项目为支撑,使彩色农业文化融入到旅游要素各个环节,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受到彩色农业文化的感染,自然的融入到彩色农业旅游的场景中来。总之,彩色农业旅游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地域特色文化优势,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业文化中找准突破口,要本着质量上做“精”、文化上做“亮”的原则,这样才能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3)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持续推进“农旅双链”的发展模式彩色农业是彩色农业旅游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旅游经济的发展将彩色农业资源转变为农业旅游产业资源,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彩色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第一,立足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等高效农业类别,生产高产优质适销对路的彩色农产品。例如:四川武胜县通过对开发橙色农业产业类型和功能的延伸,使武胜县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型的橙色产业。第二,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瓜果等高效作物,调整区域种植结构,重点发展具有良好前景的畜牧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依托加强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根据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旅游发展需要,按照景观化、规模化的要求,扩大第一产业的规模,丰富绿色食品以及养殖业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彩色农业产品品牌;依托彩色农业的基础优势,开展观光体验;利用第二产业延伸旅游产业价值链条,并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总之,以彩色农业与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彩色农业旅游发展为桥梁,以彩色农业旅游项目为契合点,构建彩色农业与旅游共享资源、市场,互为支持、促进,共同提升的格局。(4)以特色产业支撑为基础,带动相关产业和谐发展产业支撑是彩色农业旅游发展的基础,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土地流转,引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指在一定的乡村区域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农业发展建设模式。一方面,特色产业在规模上做“大”,实现以“点”带“面”的提升突破,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能有效的解决彩色农业旅游的季节性问题以及重游率的发展瓶颈难题。采用单一规模化种植,依托大景观效果产生市场效应。例如:番禺万亩葵园,占地面积66.7公顷,现已发展成集农业观光、科普休闲、娱乐、美食于一体农业旅游景区,其旅游收益也形成了门票、婚纱摄影、婚庆、餐饮、展会等多元收入。另一方面,在发展支撑产业时,要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彩色农业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在于立足当地实际形成一个强势的产业支撑,其价值取向关键在于彩色农业本身;区别于以实现旅游直接收益的最大化为目的,完全针对获得最佳旅游效果的要求选择农林种植与养殖类型、品种和生产方式的旅游农业。

2、彩色农业旅游发展前景预测(1)彩色农业旅游资源有限而创意无限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市场竞争激烈,以新面孔、新模式出现的彩色农业旅游,开创了观光农业的新领域,实现了观光农业的差异化竞争,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创意的灵感、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设计是旅游产品最本质的东西,也是彩色农业旅游发展的必须前提。彩色农业旅游发展的全过程都需要创意理念的融入,其创意包括彩色农业旅游的项目开发、产品设计与包装和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尤其在提炼彩色农业旅游卖点的时候,要有独特的产品销售主张与技巧。所以彩色农业旅游的发展将创意无限。(2)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都应围绕游客旅游体验参与为主,从总体上看游客参与旅游都期望获取愉悦的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这就是求新、求知、求奇、求乐等体验需要的表现,如目前国外兴起的购回空间运动是对乡村度假最好的诠释。在世界已进入“文化引领经济”的时代,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也将体现在地方农业文化内涵、民俗文化特色上的竞争上。丰富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实现产品全面升级,发展参与性、体验型、休闲型、疗养型旅游产品。彩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无论是产品形式还是包装理念都应突出彩色生态和乡村文化的优势,提升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内涵。(3)彩色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将不断增加伴随现代农业旅游的不断发展以及游客的旅游经历体验日益丰富,旅游市场对彩色农业旅游产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彩色农业旅游景观、彩色农业旅游活动内容将面临淘汰或升级。一方面,具有特色的彩色农业旅游资源需要通过设计、包装和开发才能成为高附加值的农业旅游产品,而与农业旅游密切相关的食、住、行、游、购、娱、安全等各个方面,将会越来越多的运用高科技和现代高新技术来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效果。例如:乡村节庆、乡村嘉年华等,都可能会不同程度的运用到现代的声、光、电等高新技术和现代设备的支撑。另一方面,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的彩色农业往往能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彩色农业旅游景观和彩色农业旅游产品,该类新型农业旅游模式更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彩色农业旅游产品不断升级和提高,富有文化内涵、高科技的旅游产品必将成为今后农业旅游市场的一大卖点。

三、结语

农业旅游论文范文第3篇

1.加快餐饮饭店的建设。首先,政府予以扶持,招商引资,加速星级饭店的筹建,引进国际连锁高端酒店、快捷酒店集团入住。其次,政府联合中、低档餐饮、住宿酒店,对于个体经营者进行经营分针的指导,旅游部门对于酒店的设施设备,安全卫生进行严格检查。然后,提高农家乐的档次,加强农家院内卫生间,供暖供热实施的建设。最后,联合市政部门加强酒店周边环境的建设,对于街道卫生严格管理,做好周边植被的绿化,保证酒店的供水供电。

2.加强公交线路的管理。在杨凌区内,增加公交停靠点,公交线路串连各景观节点和人流交通要道,在旅游旺季尤其是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期间灵活的增加班次,从省会西安规划杨凌旅游专线,在西安大雁塔,火车站,钟楼等人流聚集的地方设立杨凌旅游专线停靠点。与兵马俑,芙蓉园,乾陵和法门寺等热点景区合作,在景区门口设立专线公交,达到规范管理与淡旺季灵活配和的和谐统一调度,提高区域可进入性。

3.完善景区及周边基础设施。首先,在景区内增设停车场,设专职管理人员,停车费用公开。其次,重视景区卫生间的改造,根据景区规模适度增加卫生间的数量。雇用专门人员做好卫生清扫以及保持工作。最后,做好景区内以及通往景区的主要交通要道的指示牌。明确标出通往景区的方向以及距离,景区内设有有平面指示图,明确的指示停车场、卫生间及各主要景点的位置。

4.完善景区及周边购物点的建设。在区内建立大型旅游商品购物中心,规划布局特色农产品一条街,分门别类的集中各个商铺,由政府定期对于经营者进行培训,注重店面的独特风格装修,严格产品质量把关,彼此联盟集团化经营。根据作物生产周期或产品销售特点定期的举行特色的农产品交流会,特色农产品丰收庆祝会等特别活动吸引游客。

二、建立保健药材生产基地

农业旅游论文范文第4篇

知识性旅游即具有增进或印证知识目的的旅游,这是社会效益甚佳的旅游品种,向来为发达国家极力推崇,也为不少人特别是学生及家长所喜爱。大农业旅游涉及的生物品种非常多,还牵涉到大量的地理和气候元素,这里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不同的人可以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非常直观,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现在许多人长期在室内生活,对偶尔到野外接触生活实体非常有热情。纪录片对大农业旅游对象的介绍,于人们认识它们而言,只是处于中间阶段,即使它远比一般电视新闻详细,比文字载体形象,比静态图片生动,并且如果做得好,还具有特殊性、隐秘性和动态性,但它永远也无法完整全面地将现实对象的所有信息传达给信息的接受者。但是纪录片确实会“引诱”要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的人去接触实物。所以,纪录片并没有使许多要了解这些对象的人不再前往,而是对他们前往起诱导和强化作用。纪录片可以实现旅游的强化性。如前所述,对同一个旅游对象,反复让相关信息不断的传输强化,可以促使人们前往旅游,这是为什么井冈山和大别山等景区的旅游先天质量接近,人们却更多选择去井冈山旅游的重要原因,因为人们接触到的有关井冈山的影视和其它作品远远比大别山的多。人类传播史表明,纪录片如果制作得好,可以吸引许多受众,能够实现对他们强化信息的目的。如美国主要播放纪录片的探索传播公司,2007年实现的毛收入超过30亿美元,2011年,付费给该公司以换得收视权的全世界受众超过了15亿人,遍及172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有些纪录片也实现过满城议论的辉煌,如《话说长江》《舌尖上的中国》等。

二、用纪录片促进广西大农业旅游应该注意的问题

1.充分认识工作的艰巨性。同是纪录片,拍摄对象不同,制作目的不同,受众的需求不同,质量要求不同,工作的难度存在天壤之别。大农业旅游纪录片侧重点在吸引人们前去旅游,最好还附带上普及知识的使命,这就得具有新奇性,揭秘性,还最好要有动态性,有时对人们已有所知晓的对象,还要挖崛出新内容,这些新内容还要使受众感到有观赏价值,这一切,又必须建立在真实、精确,具有洞幽烛微的细致程度之上。大农业旅游对象大多数是在偏远地区,常常是生存和旅行的劣质地区,人们将它们拍摄成纪录片,往往要付出更艰辛的劳动和更高的成本,有时甚至有患上恶疾的风险和生命危险,这些纪录片如果得到受众的欢迎和认可,就会促进和带动当地旅游。美国探索频道多年来正是努力做到这些,才获得了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电视台和影碟出售商购片,数十亿受众观看,从而获得全世界同行多难望其项背之厚利的。如1998年制作《重返泰坦尼克号》纪录片,摄影师不但深潜到海底进行摄影,公司还对全世界进行现场直播,这样的新奇性当然能吸引受众,从而创造了收视率新纪录,而对挖掘埃及艳后海底宫殿的纪录片摄影现场转播,全球观看的受众达3000万人,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相当惊人。

2.注意工作的集约性。大农业旅游纪录片拍摄对象数量多、地域广,时间散,从单个对象看,工作成本很大,但只要用集约的办法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以一年乃至多年的时间为工作计划长度,以尽可能多的拍摄对象为工作的广度,以尽可能相近的地点和时间作为工作的密度,拍摄多个对象的素材,在制作时也同时制作多个纪录片,并尽量卖给老客户,就可以分摊单个对象的拍摄和制作成本。发达国家都是这样做的。发达国家的电视台多是民营,非常讲求经营财务指标,为了节省运营成本,对时效性不太强的节目多是从社会采购,这样社会也自然地产生相应的电视节目制作商家,这些商家也多是私有性质,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赢利,于是不能不讲求最小的成本和收益之比。许多纪录片的制作者,为了做到这点,常常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比如,专门制作某类动物的纪录片,会长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专注拍摄研究这类动物的相关情况,甚至购买高科技仪器装在这些动物的身上再放它们回大自然,以能准确追寻它们的踪迹,更真实地了然它们的生存规律,他们出动一次往往拍摄很多的不同素材,将其储藏起来,最后合成出许多片子,出售给电视台。由于这种讲求集约性的纪录片制作者,供片的稳定性强,片子质量精良,成本低,出售价格相对低,电视台有条件以合适的价格购买到质量精良的产品,并且有利于长期稳定地经营,所以非常重视同他们的合作,有时甚至先给他们垫付不菲的资金,并保证将以不低于一定标准的价格购买成品。如法国的雅克•贝克,拍摄纪录片《海洋》,投资额有7000万美元之巨,如果没有电视台信用的支持,一般的个人和机构根本不敢进行这样的投资,他花费了四年半的时间,最终的纪录片成品长度仅仅是100分钟,但仅在我国电影院放映第一轮就获得了2700万元票房,而我国这一年纪录电影获得的全部票房也只有3000万元。在美国,集约性使纪录片的制作者一年纯收入可在20万美元以上,是超市服务员的10倍,一般大学教授的2倍。

3.大农业纪录片要追求科学和高效。我国目前完全具备了制作大量大农业旅游纪录片的条件,首先是具有了较多的人才,2012年,我国持有国家承认大专以上文凭的国民超过了1.2亿,其中从1970年代后期至今培养的硕士有420万人,博士50万人。这些人才中,有大量的人愿意从事传播工作。另一方面,现在制作纪录片的物质成本已相当低,一台2万元甚至1万元日本产摄像机,拍摄出来的图像质量,完全可以达到电视台的播出要求,社会提供的影视编辑电脑软件,其功能中免费使用的部分,基本上已满足一般编辑所需要,一些高层次的功能纵然需要花钱购买,一般人也完全付得起。于是,如果作者具备有本科大学毕业水平,凭一部摄像机一台家用电脑,一腔热情就可以制作出质量完全可以达到电视台播出要求的纪录片。所以,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社会能否给潜在作者提供获得足够支持的平台,如果能,大量的潜在作者就会成为现实作者,优秀者也会脱颖而出。我国近年来纪录片制作和播出状况远不理想,过去,我国电视界总认为纪录片是制作成本高,受众不喜欢看的节目类型,所以在1980年代以前,一直是将制播纪录片作为特定宣传任务来践行,不考虑财务上的盈亏,也不真正关心受众是不是喜欢。而后,我国影视业进行了市场性变革,各家单位的财务状况和员工收入,有了越来越密切的挂钩,许多电视台于是不再愿意制作和播出纪录片,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2700多个电视频道,每天播出的纪录片总共只有十几小时,一年生产出来的几千部纪录片,大部分得不到播出,3000多家电视台,设置纪录片栏目的只有25家,纪录片市场价格每分钟只有35元。直到近年我国决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后,纪录片制播和出口成为文化产业重要内容,许多电视从业者才认真了解世界纪录片产业的状况,从而认识到纪录片也可以做到质量高同有受众有收入的结合,开始认真制播纪录片,央视还特别设置了纪录片频道,纪录片的市场价格也从2012年上升到了一分钟300元,最高可达1000元。但无论是作品还是整体产业的质量和规模,和美国、英国等先进国家相比都还有巨大的差距。长期以来,大农业旅游纪录片,我国更是数量非常少,质量高的也不多,广西更是如此。原因在于,近年来,广西许多地方非常重视旅游业,也很积极地制作旅游纪录片,但这些纪录片还只是简单泛泛地介绍本地旅游景点。社会人士制作纪录片本来就少,制作成本更高的大农业旅游纪录片更少。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电视台是一地一台的独家垄断,没有制作、购买纪录片的压力和动力,所以大农业旅游纪录片还几乎是空白。要制作大农业旅游纪录片还必须有政府的支持,政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要认识到,促进本地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农业旅游纪录片是其手段之一,这项工作成本不大,非常值得践行。这项工作最好是由私营主体做。首先可以采用简单办法,就是对电视台采用播出纪录片的作者进行稿费补贴,由于我国电视台给作者的稿酬非常低,政府可以稿酬数额为基数,附加奖励,如得到国省市县电视台播出的,分别奖励原稿酬的五四三二倍。例如,得到市级台采用,市台给的稿费是1000元,政府再奖励3000元,这样就将纪录片的质量审查托付给电视台,同时也解决了纪录片作者报酬的问题。对那些特别需要,不适合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政府可以用招标和请外地专家审查的办法,如地方政府需要制作某类纪录片,先向社会公布,由社会有关人士申报,然后将各申报资料寄给多名外地专家,依靠互不通气的专家投票决定那个中标,可以有多名作者中标,因为同一纪录片的制作可以有多种表现,而且都可能是精品。中标的作者先得到部分资金,制作出来后,再寄给专家审查,质量若过关,即可领全部报酬。再一种做法是社会自由选题,制作出来后,也是寄给专家背对背审查,质量合格的,政府采购,给旅游管理部门作传播散发,以及收藏进图书馆、档案馆保存。

农业旅游论文范文第5篇

1.1经营理念趋于雷同特色和品牌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事实上,目前大部分活动内容基本停留在观光、采摘、品尝、垂钓等农家体验层面,忽视了游客的多元需求和追求健康雅致型消费方式的潜在需要,季节性明显,空间分布不均,重游率较低,呈现快进快出的浅层旅游状态和少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有的甚至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连正常的农业耕作都无法进行,直至荒废。许多景点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自发形成,各家各户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科学规划和详尽的市场调查,对生态文化、乡土文化等内涵挖掘不够,从提供的服务到推出的活动乃至出售的商品大同小异,特色不明。

1.2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林业、环保、建设、国土、水利和旅游等多个管理部门。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关于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的专门法律和法规。现行《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和指导意义,但这些法律法规都是针对各相关管辖对象的特点制定的,已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各部门往往只考虑部门要求甚至利益,权责不明,多头管理,管理交叉,助长了农业旅游市场的无序。甚至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开展旅游活动,将生活服务环节引入环境敏感区,破坏保护区生态系统,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2农业生态旅游的提出

农业生态旅游是指在利用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通过规划、设计、施工,把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活动形式。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农业生态旅游是第一产业的诸多资源及产品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经营模式,二者之间互为促进,相辅相成。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相比,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它不仅满足人们欣赏、研究和探索的需求,更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模式具有“生态”当先的含义与特征,是一种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苏农村地区的山、水、林、果、野生资源种类齐全,低山丘陵连绵起伏,水系河网纵横交错,地域广阔,景点分布自然,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相关资源也极为丰富;由于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产业发展均衡、交通便利,具有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央提出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战略及江苏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部署强调,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城乡居民友善交往,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3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思路和对策

江苏省农业旅游的发展总体成果丰硕,并显示出巨大的潜力,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正进入新一轮发展的黄金期,前景十分看好。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为,围绕“水秀山灵、古韵今辉———美好江苏”的定位,发挥农业旅游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水平,实现江苏农业现代化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双赢”目标。

3.1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夯实农业生态旅游基础严格遵循“开发服从于保护”的原则,立足生态环境承受力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确保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现有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拓展,结合荒山、荒坡、河道、池塘等综合整治,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改变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化肥和农药的农业投入品的替代使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加大“三清两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重点,“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为目标,构建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重点控制农家乐型餐饮污水的直排,建立统一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三是鼓励建设低碳循环利用工程。充分利用沼气、秸秆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采用生态田埂、生态沟渠、旱地系统生态隔离带、生态型湿地处理以及农区自然塘池缓冲与截留等技术,建立新型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拦截吸附氮磷污染物,净化、美化沟渠、河塘。

3.2坚持以农为本理念,展现乡村原生态魅力不同于普通观光旅游,农业旅游对象应该是自然景物,规划设计时不能脱离农业主导产业,通过生态设计、生态补偿、生态产品及生态管理措施,真正实现农业生态旅游,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协同进化。强化农业景观的特色和差异性,充分体现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从“土”字上出发,从“新”字上下工夫。突出天趣、闲趣、野趣,以自然意趣、诗画田园为灵魂,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保持人与自然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优美独特气息,谱一曲宁静祥和的原生态田园牧歌;基础设施布局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兼顾美学要求,尊重农民意愿,在设计构思上有别于城市公园,积极扩大乡土、适生植物的应用,严格控制规模、数量、造型、色彩、用料和风格等,展现农业的天然风貌和本地特色,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块、廊道和天然景观相协调。

3.3建立健全法规,规范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生态游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国外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并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法规的执行,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制定生态农业标准规程和认证制度,设立管理机构,成立“农业生态旅游协会”,协调好相关部门、行业及农户之间的关系,建立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一是严格控制活动范围。严格划分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控制,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农业资源要慎重开发。严禁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展任何旅游活动,由于农业旅游时间的相对集中性,当游人过多超出其生态容量时,生态环境就容易遭到破坏。一般情况下,各景点的游客数量不超过其生态容量的30%~50%,还应避开生态敏感期,如植物的发芽期、野生动物的繁殖期等。二是严格限制开发强度。开发项目坚持“五不”,即不上破坏保护对象的项目,不上有碍保护管理的项目,不上破环生态环境的项目,不上与自然景观不协调的项目,不大兴土木、广建人文景观。景区内的奇花异草、中草药材、土特产品、野生动物等都会成为商品,应适度开发,限制在生态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三是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制度。评价内容包括以环境污染影响为主的自然质量影响评价、以生态系统影响为主的生态影响评价和以视觉为主的景观影响评价等,设置指标体系,量化生态旅游带来的环境影响,为管理提供依据。除大气、水等常规监测项目外,应增加人类活动对植被、野生动物、自然生态系统、景观等影响的长期动态监测,建立“生态定位站”,加强对旅游者行为的引导和监控。

3.4加强生态文化融合,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外,农村地方拥有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特定的乡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独具魅力,也是生态游活动的原动力。一个村落,一棵古木,一个习俗,都让游客感到仿佛年轮倒退,光阴不再。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面繁荣上,必须走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在原有的地貌、气候与生物等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协调,才能兴旺持久发展。农村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往往和乡土文化遗产景观相叠加而存在,如民宅临水而建,村落背后的“龙山”,村落前面和边上的“风水池”和“水口”,都是关键的生态景观。江苏省农村别有情致的传统制造加工活动(如烹调、舂米、编织、雕刻等)、传统服饰、农具、民间工艺品、礼仪等有形文化活动,以及世代相传民俗、民歌、口头传说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这更增加了江苏农业生态旅游的吸引力。

农业旅游论文范文第6篇

(一)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的特征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场所,建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以农民广泛参与和获取经济效益为核心,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依托农村地区质朴的风土人情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休闲、求知、娱乐、健康等为一体的可持续旅游形式。它具有参与性广、适用性强、产业联动性好、产品转化率高,产生诸多效益的同时还能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农村地区脱贫致富,有效地减少城乡差别,是实现旅游扶贫的有效手段。以下将农村地区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与传统旅游的特征作比较: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的主导群体是农民、当地政府而传统旅游的主导群体是旅游企业;前者的利益主体为农民、游客、社区。后者为旅游企业、游客;在产生效益方面,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产生长远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效益而传统旅游产生短期的经济效益,且易导致农村自然、人文环境恶化;在产业联动方面,前者可关联带动农、林、牧、副业为旅游业服务,带动第三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后者对农村产业联动性差呈现小弱散的局面;最后在产品转化方面,前者的中间环节少,转化快,产品附加值高。后者的中间环节较少,转化慢,产品附加值低。

(二)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的社会经济意义(1)从业门槛降低,农民全面参与旅游经营,接待周期变长,农民直接收益增加。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目的在于使游客获得对农业活动的全面体验,即“自选自种、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耕作、采摘、烹饪、科普等体验都能在其中找到对应诉求。这些要求使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与传统的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农业有所区别。首先是降低从业门槛,使农民能全面参与旅游经营。体验型生态农业使农民全面展示农事特长,“体验型”旅游者希望体验的就是真实的氛围和场景,而非刻意培训转化后的“舞台真实”场景。其次体现在农业的接待周期变长,湖南农村有“一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八个月打牌”的说法,即除了“春耕”和“抢种抢收”时节较忙外,其余闲暇时间较多。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后,一年四季均可接待体验旅游者。使接待周期变长,农民直接收益增加。(2)有效传承优良传统农业文化。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重农抑奢、耕读传家等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底层。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大量人口集中居住在土地不太广阔的宜耕地区,……我们从很古时代起,绝大多数人以五谷为主要食物。种植五谷作物的农民构成了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他们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厚基础”。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使旅游者深入体验农业文化内涵,唤起“寻根”、“怀旧”的心理情结,同时增强农民对自身文化传统和风俗人情的自豪感。这对传承传统农业文化大有裨益。(3)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期“二元经济”导致了我国农业是弱质的基础产业,农民是弱势的市场主体,农业和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满足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使农业人口向非农方向转移,减少对土地的依赖。从微观来看,农村地区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将使农产品产业链变长,农民的收益面增宽,农民在自主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大幅度实现产品的增值,并形成农、林、牧、副业为旅游业服务,带动第三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的良性循环。(4)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过去,农产品要经过多个中间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中间环节的增加意味着商品价格的增加,农民和消费者均不能直接受惠,农产品流通慢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中,农民直接参与旅游经营,生产的蔬果、水产、牲畜等农产品直接推向消费者,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又增加收入,还能带动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汶川县水磨镇的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具有示范性。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水磨镇受损严重。在灾后重建中,各个村寨进行了规划,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水磨的放养跑山鸡因绿色生态受到市场欢迎。2011年一只鸡卖给贩子大约在40元左右。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展,当地农户胡有林承包附近山林开展农家体验型旅游,加工好的土鸡直接销售价格约80元左右。在此基础上,汶川县成功申报了跑山鸡有机畜禽产品、绿康跑山鸡蛋无公害禽产品、三江黄牛地理标志,成立了全州首家跑山鸡养殖专业联合社—“汶川金果银凤跑山鸡养殖专业合作联合社”。这些措施结合开展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使农民直接受惠。(5)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农民通过参与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活动,逐渐提高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旅游活动的开展和逐渐深入,使农民自发地产生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从而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在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活动中,由于旅游者较多地关注农业生产的绿色、有机、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并且乐于加入到这类旅游活动中进行深入体验。由此促使农民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事生产科技水平、生产率和产量。震后的汶川县,结合乡村旅游,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为方向,将生态村寨建成生态农业旅游点,在此过程中,推出“汶川甜樱桃、农辉跑山鸡、绿壳土鸡蛋”等生态农产品,通过“猕猴桃采摘节、蓝莓种植园体验游”等与体验型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结合,产生了极强的市场效应。

二、结语

农业旅游论文范文第7篇

1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休闲农业的发展,最初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黄河沿岸单一垂钓休闲渔业开始的。在90年代末,伴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广泛建立,先后在城郊出现了如共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甲尔坝农业示范园等园区。甲尔坝农业示范园区投资建成的327栋集单列式采光、全封闭管灌、四季保温的高标准温室,已经成为包头市远近闻名的花卉基地、农业休闲观光园区。1999年创建,2002年扩建的包头市花苑,现已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作为包头市以及周边地区市民购物、休闲、游览的重要场所,对促进包头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休闲农业旅游起到积极促进作用。2008年,以味美、无污染而著称的甲尔坝草莓吸引许多消费者慕名前来体验采摘的乐趣,采摘休闲农业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包头休闲农业的内容。目前已初步形成黄河牛场及小白河一带的垂钓渔家乐、土右旗和固阳县及市区近郊的“农家乐”、达茂旗的牧家乐等形式的休闲农业,但从农业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休闲农业旅游模式研究来看,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2包头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资源分析

2.1地区“农家乐”休闲游已具雏形包头人有着深厚的“农家乐”情结。“农家乐”历经20多年的发展,形成在餐饮、文化上特色明显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游形式,现已成为包头市民小假日出游的主要内容。黄河沿岸的渔家乐,将春季踏青、吃开河鱼、垂钓、购黄河鲤鱼、乘渔家小渔船观光等项目融入休闲游;达茂旗利用草原蓝天、白云、牧场、草原日出、暮色、夜景等自然风光,草原敬酒仪式、敬敖包、蒙古族摔跤、骑马、蒙古族歌舞、服饰等草原风情,吃蒙餐、品奶茶、购纯正的牧人传统食品、住蒙古包体验牧民生活等项目形成特色草原“牧家乐”休闲游模式;土右旗以二人台戏曲、漫瀚调为主要文化内容的“农家乐”为包头地区观光农业游和“农家乐”休闲游向休闲农业旅游转型奠定了基础。

2.2旅游资源丰富包头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山河景观壮丽,文化古迹别具特色。人文古迹包括寺庙道观:五当召、美岱召、百灵庙、梅力更召、席力图如、哈布图哈萨祭奠堂、吕祖高、昆都仑召,乃春庙;文明遗址有中国最古老的战国赵长城和秦长城遗址、汉代麻池古城遗址、“阿善”遗址、汉长城遗址、阴山岩画、赵国人墓葬、匈奴人墓葬、秦直道、西汉古城、涸阳道、怀朔镇遗址、燕家梁元瓷窑遗址、元代阿伦索木古城(赵王城)、金堑壕、突厥石人墓等,都具较高的文物考古价值。自然风光有:希拉穆仁草原、赛罕塔拉城中草原;包头黄河渡口、南海湖泊、昭君岛屿、南海湿地、九峰山自然保护区;周边旅游地有响沙湾、恩格贝、神光等沙漠景观;伊盟的成吉思汗陵园等各具特色。包头市深居内陆,气候处于中温带,夏季气温不高,蚊蝇少,不潮湿,非常适宜外地游客消暑避夏。包头市旅游资源内容多、分布面广,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自然和农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休闲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为包头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优越条件。

2.3农业资源区域分布特色明显土默特右旗是包头蔬菜、果品、葵花产区,具备形成大规模自然景区的农业旅游资源,可发展特色规模景区,如杏林、桃园、葵花园、葡萄园等,开发观景、赏花、踏青等欣赏田园风光等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固阳县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具有开发季节性油菜园、胡麻、荞麦、莜麦、马铃薯特色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的基础。在黄河沿岸依托黄河旅游风景区,结合现有的渔家乐,开发黄河鲤鱼养殖、垂钓、烧烤、鱼宴、购买黄河鲤鱼等活动的休闲渔业游。达茂旗依托天然草原牧场,发展草原骑马、射箭、摔跤、赛车、滑草、篝火晚会等旅游项目;打造典型草原民族的“牧家乐”,开发住蒙古包,吃风味餐饮,购牧人奶食,体会独特浓郁的蒙古民族文化风情的休闲农业旅游。鲜明的地域特色对开发特色的主题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极其有利。

2.4经济环境优势明显包头是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是国务院第一批确定的13个较大城市之一,获得了许多值得自豪的荣誉,如首批全国文明城市、部级园林城市、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等,现已跃居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排名第34位,中国投资环境五十优城市。美誉度的提升增强了包头旅游的吸引力。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交通、通讯业发展迅速,优势明显的经济环境,成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配套资源。

2.5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包头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距北京、天津、西安、太原、银川、兰州等中心城市较近,是呼、包、鄂金三角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京包、包兰铁路和包白、包神铁路在包头交汇,东行可达北京,西行可达兰州,南行可达太原、西安、上海、宁波等地;110、210国道穿越市区,呼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7条公路干线通向全国各地,形成了以北京—包头、包头—银川为东西轴线和包头—西安、包头—白云为南北轴线,连接内蒙古自治区和临近省、市、自治区的公路网络;可起降波音737、767飞机,至北京、广州、武汉、西安等沿海城市。便利的交通为进出包头旅游提供了方便、迅捷的服务,为休闲农业旅游客源的开发提供可能。

2.6旅游观念转变短时间、近距离的休闲度假出游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都市郊区、旗县区及乡村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多种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满足了游客对特色和多样化生活的需求。这种需求也为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以包头市为例,其总人口为260万,城镇人口180余万,城市人口超过69%,渴望抛开紧张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回归自然、尽情放松的城市人不在少数,潜在客源市场较大。

3包头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主要的模式

3.1大规模景区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项目、内容组织各种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目标市场为城镇居民、大中小学生。

3.1.1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可在土右旗各大蔬菜、果品产区发展特色规模景区,形成大片自然景区,如杏林、桃园、葵花园、油菜园、葡萄园等,开发观景、赏花、踏青等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学习农业技术知识、采摘、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在固阳县主要发展季节性胡麻、荞麦、莜麦、马铃薯特色规模景区休闲农业观光旅游。

3.1.2湿地渔业游。黄河沿岸依托黄河旅游风景区,开发黄河鲤鱼养殖、垂钓、烧烤、鱼宴、购买黄河鲤鱼等旅游活动的渔业游。

3.1.3草原牧业游。达茂旗依托天然草原牧场,发展草原骑马、射箭、摔跤、赛车、滑草、篝火晚会等旅游项目;打造典型草原民族的“牧家乐”,住蒙古包,吃风味餐饮,购牧人奶食,体会独特浓郁的蒙古民族文化风情的休闲农业旅游。

3.2景区依托模式依托梅力更、九峰山等自然风景旅游区的客源来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在景点周围开发集吃、住、娱、购一体的综合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与景区的登山观光、游憩、休闲度假、森林探险、地貌欣赏等项目形成互补,加强吸引力,协同发展。

3.3观光采摘游模式针对温室和时令的各种名特优果品、特色蔬菜、新鲜品种,开展传统名果、蔬菜及其他农作物采摘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如土右旗的杏、李、果、葡萄、向日葵;城市郊区的草莓、蔬菜、糯玉米、甜瓜、西瓜;固阳县的土豆等,让游客体验采摘和丰收的喜悦。

3.4农事体验模式以农业生产活动的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等和农业工艺技术、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通过农事参与,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挖掘和利用民间特色的作坊,如荞面作坊、豆腐作坊、榨油作坊等,进行参观、学习、操作,体会亲身体验的乐趣[3]。

3.5“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民俗游模式挖掘各民族、各地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民风、民谣民歌、农家菜肴、民族服饰等,形成在餐饮、文化上特色明显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游。如开发春节的转九曲、十五的闹元宵、盏花灯、踩高跷、扭秧歌,结合传统农家菜肴,住农家热炕头,丰富市民春节休闲游的内容;端午节利用包粽子、做凉糕,插艾草驱邪、消毒和避疫的习俗为市民提供艾草休闲游。土右旗可将二人台戏曲、漫瀚调等纳入“农家乐”;黄河沿岸发展渔家乐,将春季踏青、吃开河鱼、垂钓、购黄河鲤鱼、乘渔家小渔船观光等项目纳入休闲游;达茂旗充分发挥草原文化,利用草原蓝天、白云、牧场、日出、暮色、夜景等自然风光,以及草原敬酒仪式、敬敖包、蒙古族摔跤、骑马、蒙古族歌舞、服饰等草原风情,吃蒙餐,品奶茶,购纯正的牧人传统食品,住蒙古包体验牧民生活等项目发展特色草原“农家乐”休闲游模式。

3.6农业科技游模式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既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又可以形成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包头市主要粮食产区、蔬菜产区的科技示范区,展示异地特色花草、蔬菜、水果和新开发的农业产品,展示当前已开始应用的滴灌、喷灌、温室等高效设施农业技术,节水、节地、节能等农业资源节约型技术,沼气池等应用的环境治理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让市民充分了解当前中国农业化的进程及发展前景。

3.7畜牧业科技游模式充分利用畜牧业优势,开展畜牧业科技游。伊利、蒙牛是全国乳业龙头,建设在包头的蒙牛、伊利工业园区,参观其世界水平的生产流程和设备,学习其先进技术,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现代牧场是其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开发工业园区旅游与采用现代化技术的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旅游相结合模式,以产品生产、绿色养殖参观、购无污染的鲜奶、手工奶食品来吸引游客。借助小肥羊、小尾羊餐饮全国连锁的知名度,开发肉羊现代化屠宰、等级分割、成品肉分装等加工车间参观,火锅调料生产加工车间参观旅游,以品尝、购买优质小肥羊、小尾羊涮肉,购买正牌的小肥羊、小尾羊火锅调料吸引游客,形成以畜产品生产、加工、餐饮为特色的畜牧业科技旅游模式。

4结语

随着休闲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会出现新的特点及态势,各地区休闲农业旅游新模式也会应运而生。只有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深入挖掘农业旅游资源,突出地区特色,创新性地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才能使其成为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希望产业。

作者:霍清枝赵永旺李玉凤乔爱霞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包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第二篇

1长治休闲农业旅游类型

1.1“农家乐”型农家乐休闲农业旅游是以当地农户家庭为主要经营主体,利用自家的庭院、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等资源,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生活.例如长治郊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兴建了“农家乐”、“渔家乐”等一大批休闲农业示范点.长治市东部郊区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沿山瓦窑沟、滴谷寺等村,依托景区资源和依山傍市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餐饮旅游服务,农家乐成为当地的一项特色旅游产业.此外,旅游大县壶关、武乡等地的农家乐、农家客栈也迅速发展.

1.2特色乡村型特色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以在某些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特色的村落或村落群为依托开发的.如壶关县龙泉镇小山南村,一栋栋食用菌大棚连成一片,食用菌已成为小山南村的主导产业,成为小山南村的一张大“名片”;长治县苏店镇东贾村依托温和气候、充沛雨量、充足日照、肥沃土地、便利交通等有利条件,建设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此外还有黄南宜翔蔬菜种植园区、潞城市合室乡熬脑村绿色大葱种植等.

1.3民俗文化型民俗文化型旅游产品主要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让游客感受独特的地域文化.

1.3.1古会民情长治县柳林村农历九月十七的骡马大会,是上党地区较有影响的庙会.地处长子、屯留县交界处的鲍店,是一个古老的集镇,药材会从每年农历九月十三始,至腊月二十三日止,历时百天.潞城微子镇是上党地区通向冀、鲁、豫三省的一大门户,自古以来就是商家必经的集散中心,这里的添仓会于每年的正月二十四为正会,还有比干岭庙会,是客商看好的贸易机会,被誉为“太行第一会”.襄垣县城南西里村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凉楼寺祝寿会等.

1.3.2民间艺术长治市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运用民间文化资源并不断创新,成为当地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能够弘扬各地的特色乡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建设,使外界了解这一方水土的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长治市长治县(旋律优美的潞安大鼓)、黎城县(历史久远、手工技艺一流的黎侯虎)、屯留县(风格独特的瞪眼家伙)获得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潞安大鼓、上党八音会等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4度假休闲型度假休闲农业旅游是依托优美环境、清新空气、充沛阳光、便捷交通,结合民俗文化,开展康体、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如位于长治市东部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内的始祖百草堂,松柏环绕,气候宜人,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百草堂将神农文化、民族精神、平衡理论、养生理念与园林艺术相融合,百草堂南的百谷生态养生会所,是一家综合性度假休闲会所,集食宿餐饮、养生配菜、上党名吃、游艺于一体.长治度假休闲型形式还有度假村,如位于长治市北郊的漳泽水库库区的潞岛国际高尔夫度假村,位于襄垣县古韩镇上峪村西南的上峪村八仙湖度假村,地处太行山大峡谷的壶关马安驼国际旅游度假村等.

1.5农业观光型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活动,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供游客采摘、观赏,享受田园乐趣.如武乡故城镇权店村的“权店”梅杏采摘园,当地农民充分发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优势,大量种植梅杏,所产梅杏个大,平均单颗果重达90g,果色亮丽、果香浓郁、营养丰富,有“杏中之王”的美誉,已注册“权店梅”商标,权店在四月暮春梅杏花开时,举办梅杏赏花节,收获时节,举办梅杏采摘节,融观赏采风、采摘体验、特色品尝、古筝演奏、古书说唱等为一体.壶关常平绿野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利用后山资源,发展优质水果栽培,苹果园占地约23hm2,梨园约2hm2,春季百花争妍,秋季硕果累累,游客在园区可采摘果实.

2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策略分析

长治广大农村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美好的田园风光、悠久的农耕文化,相传始祖炎帝在上党地区尝百草、制耒耜、兴稼穑,教民耕种,开创了中国原始农业.长治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具有农产品资源丰富、民俗文化多彩、交通便捷等多项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多集中于观光、农家乐等,资源吸引力不足;配套道路建设、周边卫生环境等有待改善;市场营销不足.长治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要结合自身资源条件,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塑造不同的村容村貌,形成内容丰富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体系[3].

2.1加强旅游管理,保护生态环境长治休闲农业旅游开发要做到发展与保护并重,保持良好旅游环境.要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加强基本农田的管理和保护;禁止长期地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禁止未经达标处理的废水进入农业环境而降低土壤及农产品的质量;要实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加大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等清洁能源.要继续搞好造林绿化,如平顺县西沟村,多年植树造林,治理荒山荒沟,境内林木郁郁葱葱,山绿地肥.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乡村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

2.2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水平长治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要继续完善通往各乡镇村道路建设,提高标识标牌布局密度,提高乡村的可进入性;发展商务酒店、乡村酒店、度假旅馆,建立功能齐全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加强农村饮用水及食品卫生监督检测,积极开发绿色休闲餐饮;加强乡村旅游景区水电、通讯、网络设施改造,逐步建设信息数据系统;加强自驾车、散客、团体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激情滑雪、垂钓休闲、农家养殖、荡舟冲浪等项目安全救援体系.休闲农业旅游涵盖旅游、农业、生态环境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长治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要充分发挥长治学院、长治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优势,通过远程教育、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市场分析、接待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加强民间歌手、表演能手等培养,为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提供知识技能保障.

2.3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加强产品创新开发长治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要不断创新旅游产品,长治各县乡须立足实际,依托当地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充分挖掘休闲旅游元素,拓展休闲旅游项目,把旅游者的旅游休闲活动和乡村景观、生产生活紧紧结合,增加休闲农业旅游的内涵,突出产品异质性,完善旅游产品结构.长治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可以围绕现代农业及其产业化,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发展农业科技旅游,如位于长治市郊的潞安太阳能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将现代农业科技和光伏科技相结合,“棚顶发电、棚下种植”,把农业活动、科技示范等融为一体;可围绕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态,打造休闲观光和养生写生型旅游;围绕果蔬采摘、播种耕种等农事活动,打造农事农趣体验型旅游;利用优美环境、清新空气,推出荡舟垂钓、散步远足等农业康体保健游;围绕古会庙会、民间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民俗文化体验型旅游;长治农家乐旅游要做好“农”、“家”、“乐”三字,保持农宅特有的土香,菜肴制作以农家菜为主,产品不能停留在吃农家饭、喝茶唱歌等重休闲轻农业的常规活动,要突出乡土特色,增加体验式、健身型项目.这样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市场需求.

2.4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塑造旅游特色品牌长治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长治市休闲农业旅游开发,要利用自身已经形成的品牌效应,吸收城市旅游发展的先进理念,运用特有的乡土文化、乡土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突出特定地区的资源特色,开发“农”味重的活动项目,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努力打造精品旅游区.以长治县荫城镇为例,荫城坐落在长治县城南雄山脚下,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商贸古镇,被评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万里荫城,日进斗金”,是荫城镇独特的历史名片,荫城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要结合古镇的历史文化,挖掘荫城铁商文化,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保护性开发,注重古镇原生态风貌和文物的保护修复,发展古镇旅游.

2.5增强规模开发,强化宣传营销长治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长治市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长治各县乡要确定优势主导产业,实施强村富民工程,制定规划,学习外地建设经验,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农产品认证,积极申报国家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努力打造一批名牌产品;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产,特色农产品也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如沁州黄小米,平顺大红袍花椒等.农产品包装设计应提炼地域元素,重在表达个性、地方的差异性,培育“一村一品”发展典型,用品牌开拓市场,打好“地方特色”这张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建立部门联合、区域联动的宣传营销机制.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开设长治休闲农业旅游专版,及时提供各种旅游信息和资讯,提供预订服务;在长治机场、火车站、客运中心等人群密集地方,用图册开展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会、展览会、采摘节、民俗节等形式各异的活动,如长子县方兴农业科技园区举行的山西省蔬菜产业大会,既宣传上党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又扩大知名度,扩大旅游市场.把旅游营销纳入大旅游营销计划,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实现休闲农业与旅游业间的互动.

3结语

农业旅游论文范文第8篇

1.1旅游产品创新不足目前,秦皇岛在发展农业旅游时,缺乏创新理念,没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受企业旅游开发限制,旅行社在进行旅游线路安排时,无法将一些特色的旅游景点纳入旅游线路当中,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兴致,不利于农业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旅游农业产品本身是一种较为独立的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结合度较低,产品形式较为单一,难以吸引游客。

1.2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管理标准不明确对旅游企业而言,要想进一步提升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就必须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综合各方面要素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在整合各方面要素时,企业不仅要做好资源开发工作,还要加强信息、人才、消费市场建设。同时,目前政府部门在对旅游企业进行管理时,缺乏统一明确的管理标准和目标,无法对其旅游产品开发与组合进行指导。此外,各类中介机构在农业旅游的开发及自身定位上存在一些误区,没有积极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有效推动农业旅游的健康稳定发展。

1.3旅游发展规划不合理加强旅游发展规划是保证农业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秦皇岛在综合各地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独具本地特色的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但总体来看,秦皇岛与其他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旅游发展规划不合理,没有突出本地的资源优势。同时,企业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重复建设问题,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还影响了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形成。

1.4旅游项目内容单一,产品吸引力不足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制约,旅游开发地区农民在进行资源整合与开发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旅游项目内容过于单一,产品的独特性、文化性、主题性、互补性不高,难以形成知名品牌。同时,秦皇岛地区尚未建立起知名度较高的农业旅游区,产业分布较为分散,加之产品宣传与资金管理不到位,无法形成品牌效应。

1.5专业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不成熟目前,秦皇岛地区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存在人才资源不足问题,直接影响了农业旅游的发展进程。受管理服务理念、主体开发、人才结构、产业转型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旅游发展普遍存在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优秀的一线从业人员匮乏,阻碍了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企业而言,县域农业旅游项目规划不合理的直接原因为旅游人才资源不足。综上所述,在秦皇岛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调整与规划上存在以上问题,直接影响了秦皇岛农业旅游发展的进度与效率。因此,秦皇岛地区要想推动农业旅游的健康长效发展,就必须积极发挥农业旅游的优势,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应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采用适宜的开发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2秦皇岛市农业旅游发展对策

2.1秦皇岛农业旅游开发模式与其他旅游方式相比,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和功能。在进行农业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时,旅游企业必须积极发挥地区优势,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以提升其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同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企业可以利用农业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建立和完善农业旅游产业链,并逐步形成规模效应。仅以秦皇岛市农业旅游为例,其农业旅游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开发模式:①农事劳作体验模式农事劳作体验模式是一种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农业生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开发模式,它主要包括农事体验、民俗欣赏、果实采摘及品尝等旅游项目,游客们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有效增进其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强化其劳动意识和创造意识,实现放松身心和享受生活的目的。秦皇岛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盛产苹果、葡萄、花生、棉花、大豆、甘薯等作物,耕作方式多样。在进行农事旅游项目开发时,企业可以积极利用地区农业发展优势,开发农业旅游专线,开放农产品生产基地以供游客观光与体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农民种植作物的喜与乐,掌握农作物生产知识,尽享田园生产乐趣。②民俗文化交流模式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产生于民间,是民间民众一切风俗生活文化的总和。所谓民俗文化交流模式,就是一种依附地区民俗文化基础发展起来的旅游开发模式,它充分利用了旅游开发所在地区的文化优势,将文化景观的开发与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游客可以通过旅游,深入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内涵,提升其科学文化素养,同时树立起科学的文化保护观念。秦皇岛历史文化悠久,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民间艺术流派众多,人才辈出。因此,秦皇岛可以立足地区发展实际,充分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进程。③科技示范模式科技示范模式是一种将现代生产科技应用至农业生产领域而形成的一种农业旅游模式。科技示范模式的推出一方面有效带动了旅游地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还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的旅游项目,使游客进一步了解农业发展进程,体验农家生活气息。近年来,随着农业旅游的逐步发展成熟,高科技农业园区越来越成为展示科技示范模式发展的重要窗口,它融现代旅游业、科技农业、观光特色的农业于一体,展现了旅游地的最新农业发展成果。秦皇岛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了最优化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农业旅游。